首页  >  读原著活动大赛  >  作品展示 > 正文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作者:吴安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7级本科日语专业    发布时间:2019-05-14

每一段青春的开头,这些青春生命的主人们都会被投入由不断发展的社会、不断发现的自我、不断变化的未来所组成的重重迷雾之中。而正是这些初入生命复杂的年轻人们对于天将降大任之前先降下的痛苦的反应,决定了他们未来人生的方向。

我,是诞生于和平新时代、正为自我变化所困的无数年轻人中的一员,宛如沧海一粟。所以,当我起初翻开周恩来青年时期留学日本的日记时,我感到万分亲切。它让我看到的是一个真真切切的、有血有肉的19岁青年。他也会因为家门不幸而垂泪,会因为自己偶尔的懒惰而自责,也会因为社会国家的未来而忧心——没有人一开始就对无知的未来得心应手,但真正的伟大者会在看清这一切后,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握属于自己的时代。

一,修身为先

19岁的周翔宇只身去往东瀛开启求学之旅时,他心中复杂的感情定是百年后的我们无法妄加推想的。但有一点志向可以明确,那就是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吸收最前沿的思想,让自己对自身、对社会、对中华的发展拥有坚实的认知基础。

在他用以自我剖析的日记里,他并不十全十美如同完人,也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方向因而从容自若。他和我们一样,会因为冬日严寒而迟迟不愿起床,会因为找不到学习方法而迷茫苦恼,甚至会因为准备不周而考试落榜。但一再失败之后,他所做的不是自怨自艾,也不是自我怀疑,更不是不断无情地自我否定,而是冷静地分析原因,给自己新的机会不断改进。冬日赖床,他便以最初留学海外的动机不断提醒自己,去除惰懒;找不到学习方法,他便尽可能多的接触新知,在停滞期继续充实自我;考试落榜,他总结了一切可能导致他无法专心学习的因素,适当放弃了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学生活动,专心眼前的学习。

他注重社会关系与人际交往,发展自己的朋友圈。一大批与他怀有同样志向的中国留学生都是他的朋友。也许是因为都是少年离家,都背负着家国的重任,他们的关系比我们现代人中的朋友关系更加密切。他们一起去看新话剧,逛洋服店,也一起分享他的满怀壮志,一起承担远离家乡前途迷茫的痛苦。这段早早离家独立建立社群关系的经历,让他看到了芸芸知识分子的国破之际的众生相,为日后他成为一个独立党派的领导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19岁便离家求学的青年,用日记记录着自己的成长,清晰地分析自己的发展。青年周恩来正视自己的缺点,谨慎地用所得知识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他被周围的一切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着,也用自己逐渐强大的力量影响改变着其他人。的确,没有人可以成为完人,但毫无疑问的是:承认自己的无知,相信自己的能力,勇于失败但不自我否定,不断学习又不失去自我,这是我们都应该认真学习的品质。

二,齐家为重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温床,也是一个人发展的起点。一个人身上散发的个人性格,都来自于整个家庭的修养气质。一个人无意间的一举一动,都代表了一个家族的道德水平。一个不热爱自己家庭的人,我们怎么能相信他会热爱社会?一个真正为社会尽责的人,也一定是个懂得家庭意义、热爱家庭的人。

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周恩来拥有一个庞大的家庭。他幼年便被过继,与养父母关系极佳,这使他对家庭有着深沉而庞大的感情。他最初从家庭中学会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理解了和睦与幸福的重要性,产生了对生活和知识的热爱;同时,也是他的家庭,作为旧中国千千万万江河日下逐渐衰微的无数家庭中的一个,向他展现了旧中国之中人民的绝望和痛苦,让他时刻不敢辱没青年使命,不忘初心。

在遥远的东瀛独自求学的青年时代,面对失败时,他更多感到抱歉的,还是他的家人。他对自身责任的认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停留在以自己的出息换得一家的幸福。当久久未接到家里的消息时,他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让我动容。当收到亲人一个接一个去世的信笺时,虽然已经隔了一个世纪,但我仍能感觉到他的痛苦。

也许正是这份对家庭的热爱,让他可以独自面对青年远游中的孤独和无助,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未来方向,可以在命运的发难下不惧困难发愤图强。也许正是因为他对家庭的珍惜,让他励志去改变那个昏沉无望的旧社会,让未来的中华不再会有人因贫困、因落后而失去自己的家人。也许正是那一次次沉重的家庭变故,让他看到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对弱者的残忍,让他甘愿为了由一个个小家组成的国家奉献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热情、甚至所拥有的一切。

三,治国为宏志

在那个热血青年皆以救国为己任的时代,年少就离家东渡日本,绝不是只为了求学,而一定是怀抱更远大的理想。

日本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世界屈指一数的强国。这个在数十年之间就超越中国的东方岛国,也许正隐藏着富国强兵的秘密。无数胸怀大志的知识分子正是带着这个理想,离开了逐渐腐坏陈旧的祖国。他们,是新时代的先驱,是未了将富强幸福之路引进东方古国华夏而挺身探路的第一批勇士。

清年周恩来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在日本,他一方面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在东瀛自由的学术世界尽情学习,大量阅读报刊杂志,了解世界百家思想;但更多的时候,他身处于历史时代的漩涡之中,思考的是自己民族的未来命运,以及自己日后将会坚持一生的思想方向。

在留日的时间里,那些在国内由于政治高压而难以传播的信息扑面而来,他得以正视到祖国病症的严重性;他逐渐学会了使用更广阔的世界和历史视角看待处于转变关键时期的祖国。他从一个只能面对巨额赔款愁容满面束手无策的学生,成长为一个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拥有自己的独立远见的年轻人。

而这些转变,无疑是由一次次打击逐渐堆积成的。周恩来一遍又一遍地在日记上抄录当时中国欠款的最新数据,大感国之将倾所带来的痛苦。他在早期学生无组织、无纲领的混乱活动中认识到了没有坚强的同一领导和同一纲领,国内国外大大小小的救国组织也只能是无助的自我安慰。同时,日本作为当时大兴西化的东方国家,随处可见的相似面孔与云泥之差的物质思想水平,也让青年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重担。

虽身在海外,但周恩来的志向从不是大多数留洋学生的升官发财,治国平天下之志始终是他的思想堡垒,让他始终拥有常人所没有的勇气、坚定和远见。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的思想水平、责任道德、眼界品格都快速成长充实的时期,但同时,也是因为由幼稚向成熟的转变,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会如永不停息的潮汐时刻冲刷我们的心灵。真正的勇士与智者,不会在一开始就洞悉一切,但更不会这场生命的最初洗礼中迷失。翻着青年周恩来的日记本,我清楚地感受到了那个风云诡谲的时代超越时间传递来的沉重气息,看到了一个青年由懵懂到成熟的转变轨迹。

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现在的中国,早已不再是那个身陷洪波之中无法自拔的东亚病夫。无数以救国为己任的热血青年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换来了曾经只能幻想的美好国度。但作为现代的青年大学生,作为这个时代思想最应先进、目光最应长远的人,新的历史任务也摆在我们的面前,等待我们的一腔报国热血。

新时代里,更加融会贯通的信息网使各种数据消息不再像一百年前那样难寻,海量的知识在云数据库中触手可得,但这也就意味着信息的冲击力不再那么足以撼动人心,我们在这片无边的海洋中更易麻木,甚至迷失自己。要不做时代的被动者,就要像青年的周恩来一样。保持冷静,广闻新知,时刻思考,反复自省。

我们身上强国的重担并不比百年前励志救国的青年们轻。因此,看清自己,看清社会,我们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也要有世界视野和家国情怀。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愿我们所有人都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以一己之力激起一片波浪,血荐轩辕,不负韶华。